目前分類:行銷觀點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數據時代的棒球革命】魔球十年後的挑戰與突破

 

一、大數據是否仍是制勝關鍵?

 

近年來,大數據技術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重要決策工具,從商業管理到體育競技,無不依賴數據分析來提升效率與競爭力。然而,在棒球這項歷史悠久且充滿傳統價值的運動中,大數據的應用並非一路順遂。《大數據時代的棒球革命》一書深入探討了大數據在現代棒球界的應用,並以匹茲堡海盜隊的實例,揭示數據科學與傳統棒球文化之間的矛盾與合作。

 

二、大數據的普及與困境

 

1. 《魔球》的影響與大數據的普及

2003年出版的《魔球》(Moneyball)一書中,作家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記錄了奧克蘭運動家隊如何運用數據分析來構建低成本卻高效的球隊,顛覆傳統球探與教練的決策方式。這場革命促使許多大聯盟球隊開始重視數據分析,甚至在短短幾年間,每支球隊都聘請了數據分析師來協助決策。

 

2. 大數據的發展:技術進步但應用受限

然而,十多年後,大數據雖然成為各球隊的標準工具,但許多分析師卻抱怨數據的價值並未真正轉化為場上的策略。這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因素:

  • 文化與觀念的落差:資深教練與球員對傳統經驗的信賴,使得數據分析難以改變決策方式。
  • 數據過載與解讀困難:儘管球隊掌握的數據量驚人,卻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應用模式。
  • 領導與溝通的挑戰:即使擁有準確的數據,若無法有效說服決策者接受,數據依然只是「裝飾品」。
  •  

三、匹茲堡海盜隊的案例——數據與領導的完美融合

 

1. 球隊背景與挑戰

匹茲堡海盜隊是一支資源有限的球隊,與豪門球隊相比,他們缺乏龐大的預算來簽下明星球員。因此,他們必須尋求更具創意與成本效益的方式來提升競爭力。

 

2. 數據分析與傳統棒球理念的結合

在海盜隊內部,一群數據分析師與經驗豐富的教練合作,試圖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透過數據分析找出最佳策略。然而,這並非一帆風順。數據團隊需要透過有效的溝通方式,向教練與球員傳達數據背後的價值,使他們願意嘗試新的戰術。

 

3. 關鍵策略與成功轉變

  • 守備佈陣的變革:透過數據分析,海盜隊發現特定打者的擊球習慣,並根據此調整守備站位,提高防守效率。
  • 投手策略的調整:分析師提供詳細的對手打擊數據,幫助投手選擇最佳的投球策略,減少失分。
  • 球員選拔與培養:運用數據來評估球員潛力,而不僅僅依賴傳統球探的觀察,發掘被低估的選手。

這些策略最終幫助海盜隊提升競爭力,並改變了球隊的運營方式。

 

四、大數據的真正價值——技術與領導的平衡

 

1. 大數據並非萬靈丹

本書揭示了一個關鍵事實:大數據本身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它需要與有效的領導管理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如果數據分析團隊無法影響決策者,即使擁有最先進的技術,也無法改變比賽結果。

 

2. 領導與溝通的重要性

書中強調,數據分析的成功關鍵在於能否與決策層建立良好的溝通。例如,當匹茲堡海盜隊的分析師向教練提出新的防守策略時,他們必須以實際數據佐證,並用球員能理解的方式解釋,才能讓教練與球員信服。

 

3. 未來的發展方向

隨著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的進步,未來棒球界的數據應用將更加深入。然而,數據的影響力仍取決於球隊管理層是否具備開放的思維,願意接受新的科學方法。本書最重要的啟示是:大數據可以提供機會,但最終決定成敗的,仍然是領導管理與團隊溝通能力。這不僅適用於棒球,也適用於商業與其他領域。對於任何希望在數據時代取得成功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錯過的讀物。

 

文章標籤

程子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池田純 變革之路】橫濱海灣之星天才社長的即刻救援

 

日本職業棒球的歷史長河中,橫濱海灣之星(Yokohama DeNA BayStars)曾經是一支深陷低谷、幾乎被遺忘的球隊。然而,2011年後,一位名叫池田純(Jun Ikeda)的企業家和管理天才橫空出世,通過一系列大膽而創新的措施,不僅拯救了這支陷入困境的球隊,還將其重新推向了日本職棒聯盟的頂峰。池田純的即刻救援成為了橫濱海灣之星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為整個日本職業體育管理樹立了新標杆。

 

橫濱海灣之星的困境與挑戰

在池田純接手橫濱海灣之星之前,這支球隊曾經長期陷入低迷。作為日本職棒聯盟的老牌球隊之一,橫濱海灣之星自1998年奪冠後,戰績一路下滑,最終在2000年代陷入了連年墊底的尷尬境地。球隊的表現不僅使得球迷人數驟減,甚至在財務上也面臨著嚴重的危機。2011年,橫濱海灣星的成績慘淡,連續四年在中央聯盟(Central League)中排名墊底,球迷流失嚴重,球隊的前景一片黯淡。

 

在這樣的背景下,DeNA公司決定收購這支球隊,並希望通過企業經營的方式,將其重新打造成一支具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的職業球隊。而池田純作為DeNA旗下子公司的一名高層管理者,臨危受命,被任命為橫濱海灣星的社長,這一決定在當時被認為是一場豪賭。

 

池田純的即刻救援:革新與改革的開始

池田純的上任標誌著橫濱海灣星管理方式的全面改革。他並非來自體育行業,而是一位擁有豐富企業管理經驗的創新型領導者。池田純深知,球隊要想重回巔峰,不僅僅依靠場上的表現,更需要在經營策略、品牌建設以及球迷關係等方面進行全面革新。

 

首先,池田純對球隊的管理結構進行了徹底重組。他大膽引進了來自不同行業的專業人才,組建了一個多元化的管理團隊,這些人不僅擁有棒球專業知識,更具備了營銷、品牌建設和數據分析等現代企業管理技能。池田純強調跨界融合,認為只有在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相互交融下,才能為球隊帶來真正的變革。

 

重塑品牌與市場營銷策略

池田純在任內最為人稱道的一項舉措,就是他對橫濱海灣之星品牌的重塑和市場營銷策略的革新。他清楚地認識到,現代職業體育不僅僅是賽場上的競技,更是一種娛樂、一種生活方式。因此,池田純從一開始就將品牌建設放在了重要位置。

 

他推動了橫濱海灣之星品牌的全面升級,通過一系列創新的營銷活動,重新吸引球迷的注意力。例如,池田純推出了「Fan Fest」球迷節活動,這一活動不僅讓球迷能夠近距離接觸球員,還融入了音樂、遊戲和美食等元素,讓看球成為了一次全方位的娛樂體驗。此外,他還注重社交媒體的運用,利用數位平台與年輕球迷群體進行互動,擴大了球隊的影響力。

 

這些營銷策略不僅成功地提升了橫濱海灣之星的知名度,也大大增加了球迷的參與度和忠誠度。球迷們重新回到球場,球隊的主場橫濱體育場(Yokohama Stadium)重新成為了一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場所。

 

球員選拔與隊伍重建

除了品牌和營銷策略的革新,池田純還對球隊的核心——球員的選拔和隊伍重建進行了深度改革。他相信,球隊的成功依賴於一支高素質的球員隊伍,而這支隊伍應該由充滿潛力的年輕球員和經驗豐富的老將組成。

 

池田純引進了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對球員的精確分析,進行精準的選拔和交易。他特別注重發掘潛力球員,並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和機會。例如,在池田純的推動下,橫濱海灣之星開始注重從選秀中選拔具備長期潛力的年輕球員,並通過科學的訓練和戰術安排,讓這些球員迅速成長為球隊的中堅力量。

 

在池田純的領導下,一些曾經不被看好的球員逐漸成為了球隊的關鍵人物。這些球員的崛起,不僅提升了球隊的整體競爭力,也讓球迷們看到了球隊的希望。

 

建立球迷文化與社區聯繫

池田純深知,職業球隊的成功不僅在於球場內的表現,更在於與球迷之間的緊密聯繫。為此,他大力推動球迷文化的建設,並積極與橫濱地區的社區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係。

 

在他的倡導下,橫濱海灣之星開始舉辦各種與球迷互動的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球迷感受到了球隊的誠意,也提升了球迷的歸屬感。例如,球隊開放訓練營,讓球迷可以親身參與到球隊的訓練過程中,並與球員進行互動。此外,池田純還推動了橫濱海灣星與當地學校、企業和社區的合作,通過各種公益活動,讓球隊成為了當地社區的一部分。

 

這種注重球迷和社區聯繫的策略,不僅提升了球迷的忠誠度,也讓橫濱海灣之星成為了橫濱市的重要文化象徵。球迷們不僅僅是來看比賽,他們更是來體驗一種屬於橫濱的文化和精神。

 

從低谷到高峰的奇蹟逆轉

在池田純的領導下,橫濱海灣之星逐漸擺脫了低迷,走上了復興之路。2016年,球隊成功打入季後賽,這是球隊時隔18年後再次進入季後賽。這一成就不僅讓球迷們歡欣鼓舞,也標誌著橫濱海灣星的全面復興。

 

2017年,橫濱海灣之星再度打入季後賽,並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闖入日本職棒系列賽(Japan Series)。雖然最終未能奪冠,但橫濱海灣星的表現已經證明了他們重回巔峰的實力。這一系列的成功,讓球隊重新贏得了廣大球迷的支持和尊重。

 

池田純在橫濱海灣之星的成功,成為了職業體育管理的一個經典案例。他通過一系列大膽的改革和創新,不僅拯救了一支深陷困境的球隊,還為日本職棒聯盟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也被廣泛應用於其他職業體育項目,成為了許多管理者學習的榜樣。

 

結語:傳奇未完,未來可期

池田純的即刻救援,為橫濱海灣星開啟了一段新的歷史篇章。在他的帶領下,球隊從低谷中重新崛起,並重新站在了日本職棒聯盟的舞台中央。池田純不僅成功挽救了這支球隊,更將其打造成了一個具有強大品牌影響力和深厚球迷基礎的俱樂部。

 

池田純的成功,源於他對現代管理理念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對球隊和球迷的真誠與熱愛。在他看來,職業體育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通過他的努力,橫濱海灣之星不僅僅是一支職業球隊,更成為了橫濱市乃至整個日本職棒聯盟中的一面旗幟。

 

隨著時間的推移,橫濱海灣之星的故事仍在繼續,而池田純的傳奇也未完待續。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時代,池田純的管理哲學和創新精神,將繼續影響著未來的體育管理者,為他們指引前進的方向。橫濱海灣星的未來,無疑將在他的影響下,迎來更多的輝煌時刻。

文章標籤

程子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xels-pixabay-373543.jpg

 

B2B(business-to-business)指企業對企業的交易模式,通常是一家企業販售商品或服務給另一家企業。B2B主要不靠規模,而是企業間關係的建立長期合作來銷售。B2B行銷從目標、行銷工具、社群經營、內容經營都與B2C不太一樣,除了對象不是單一個體,通常決策過程也會比較久,確定採購之前會評估很多數據,基如價格跟產品,甚至是後續維護問題,所以B2B行銷必須對於有購買意願的企業,提供完整的資源及服務,並了解購買企業的需求。

 

B2B行銷不需要大量傳播,但B2B行銷專業要求非常高,需要精準的找到潛在客戶,行銷上會以專業的數據分析、電子書或資訊圖表,讓企業對產品及品牌產生信任。首先要很了解產品以及客戶所需要的服務才能行銷,讓客戶對產品產生興趣。B2B的客戶很多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產品品質、節省的成本、產生收益,產品售後服務等,都是他們決定是否購買產品的關鍵因素。

 

B2B行銷人員建議多深入了解產品專業知識,讓行銷更順暢也更容易成功,與消費者相比,企業更關注成本和實際收益。B2B行銷人員只要說服企業,自己產品的品質和售後服務是值得購買的,企業通常都願意付出高價來購買產品。B2B行銷人員不僅需要成為行銷和產品的專家,還有成為內容經營的專業人員,因為B2B行銷很少不太使用傳統媒體來行銷,很多是透過實體活動來行銷,例如各種展會活動、新品記者會、線下研討會、產品論壇,而線上通常是經營社群、官網、產品影片、SEO等工具來進行品牌和產品的宣傳。

 

B2B 行銷與 B2C 有很大的不同,隨著市場需求漸趨專業,獲取客戶青睞難度也隨之增加。根據過往的B2B 行銷經驗,透過主動出擊+集客行銷模式,建立信任度高的公司形象,增加接觸精準客戶的成功機率。尤其B2B產業而言,更應該會品牌帶來感知,讓關鍵的目標受眾可以透過網站或社交媒體來認識貴公司的產品與服務。

 

內容行銷就是其中一個模式,透過部落格文章、電子報、YouTube影片等,再利用SEO的方式,讓品牌在Google搜尋結果排名不斷往前,能得到更多的曝光與聲量。內容行銷非常需要時間的累積跟發酵,企業長久做下來的效益,除了幫助產品銷售之外,還能與顧客產生互動行為,可說是相當有價值的行銷模式。

文章標籤

程子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xels-pixabay-459654.jpg

 

我們大部分人每天都會利用網路做很多事情,這些在網路上的行為所留下的紀錄與軌跡,也是每個人的數位足跡,成為我們在數位世界中的身分跟表現,也會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管理好數位足跡,也是企業在數位世界表現好壞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數位足跡範圍

數位足跡範圍其實非常大,包括網站留言、發表過的文章、上傳的照片跟影片、社群留言等,數位足跡也是你在數位生活的個資,例如大家常用cookies紀錄方便登入,讓你可以不必重複填寫個人資料,或是填寫網路訂位表格,也不必重複填寫個人資料等。每個人留下的數位足跡,也變成其他人追蹤你的網路行為,包括瀏覽過的網站、搜尋過的關鍵字,社群網站上互動行為等。

 

數位足跡管理

數位足跡在網路世界可以帶來許多便利,但當自己在社群網站上揭露相關資訊的同時,其實也是失去了自身隱私的控制力。有一些組織或公司會根據你所留下的數位足跡,而分析有關你的完整個人資訊。數位足跡的範疇可能比想像中的還要廣,大部分通常都用於商業目的,廠商透過參考你搜尋的關鍵字,推銷你可能會有興趣的產品跟服務。我們的數位足跡是一種可獲利的數位資產,而如何管理這些數位資產,就是數位時代每個企業都會遇到的課題。

 

大數據與隱私權紛爭

數位足跡會隨著時間持續增長,這些隱藏的數位足跡可以用來追蹤我們,每個在網路某處不經意分享的訊息,也可以和別的地方訊息進行串聯,而拼湊出每個人在網路上的形象與資訊。用廣告投放行為來說,只要搜尋相關關鍵字或網站,就會開始不斷收到相關產品廣告,這是每天都發生的實際案例,目前大數據跟隱私權的紛爭還沒結束,管理好企業跟自己的數位足跡,也是目前企業在數位時代應該面對的問題之一。

程子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xels-lukas-669610.jpg

 

你每天掛在網路上,但你知道你已累積了多少數位資產嗎?舉凡每個人的臉書帳號、粉絲專頁、社團、文章、照片,都是具有社群效應價值的虛擬財產,許多企業未意識到數位資產的存在,更不知道企業可以透過數位資產的管理,不但可以在實體靠著數位資產變現,還可以透過虛擬數位資產來幫助企業獲利。

 

數位資產的定義

 

數位資產定義其實我覺得很單純,任何在線上可以完成的事情,都可以算是數位資產的一部分,包含網站、網域、文章、帳號、頻道、虛擬幣、遊戲帳號等所有數位上可以留下來的東西,都可以稱作數位資產。而當線下產業逐漸被線上蠶食之後,讓更多企業持續加入線上,這個時代無論是在線上留下什麼樣的足跡,都會是一個很好的模式,因為之後數位足跡都可以透過分析或行銷得到非常好的成果。

 

而數位資產買賣,因為網路的普及跟技術的成熟,任何相關的數位產品都能買賣。如果要經營數位內容,可以買下一個內容網站,把網站內容、文章分類並固定產出,透過行銷操作提供網站流量跟訂閱人數,等網站價值衝高之後,可以高價賣出或是被合併,都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如果你很會經營粉專,也可以透過內容的產出,或是跟不同品牌的異業合作,提高整個粉專的價值,之後就可以高價賣出粉專,相信很多企業看到這就應該知道,經營數位資產有多重要了。

 

數位資產帶給企業的實質影響

 

數位資產的養成可以帶來無形收益,包含企業的能見度跟網路聲量,數位世界你可以掌握多少資源與流量,就代表你有多大的聲量。無論經營哪個類型的數位資產,都建議企業要全力投入,保持數位帳號的活躍跟互動性,實體資產成長需要時間,數位資產的成長也需要時間,但投入一定有回報,數位效應只會有增無減,所以建議企業要時常注意數位世界的發展,才有機會擴大數位資產能見度跟價值。

文章標籤

程子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xels-fauxels-3183153.jpg

 

最近很夯的私域流量,大家一定很好奇什麼是私域流量,白話說私域流量可以當成,相對於公域流量而來的概念,也可以指不需另外付費,可以在任意時間,直接觸達到用戶的管道,例如自媒體、用戶群、LINE社群等,或是KOC(關鍵意見消費者)可觸及到的受眾層。

 

開始搭建私域流量池

除了用低成本吸引精準客戶,最好方式就是搭建專屬私域流量池。我們在經營客戶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有個管道,如果店面開在商場裡,商場就是我們的公域流量或者說是管道。另外我們線上的Facebook、Instagram、官網等自媒體,這些流量也可以為我們所用。透過活動、原創內容等發現潛在客戶,加到客戶的LINE社群,並成交,最後變成我們的私域流量,私域流量其實就是客戶流量的延伸。

 

私域流量池流量存取

企業為了獲取私域流量,我們最應該做的未必是流量管道,而是客戶的注意力在哪而流量就在哪。尤其品牌更需要搭建屬於自己的私人管道,透過品牌建立的流量池,讓客戶可以直接在品牌的管道和消費者進行溝通。這個私人管道就是私域流量池。早期的入口網站是市場上最集中的流量入口,通過大量的訊息重複逼迫消費者產生記憶,但入口網站資源有限而且無法精準區分受眾,無法實現精準投放廣告的目標,網路發展和設備升級的趨勢下,數據行銷開始由線上分散至線下,轉入社群平臺,與私域流量的建置,讓賣家能夠實現用戶連接、商品資訊展示、口碑傳播、品牌溝通、售後客服、忠誠度計劃、廣告競爭投放以及交易支付等多個消費場景的融合使用。

 

數位行銷不是Facebook、Google、DSP等各種行銷工具的組合和加總那麼簡單,而是商業模式與行銷模式的打造。借助對消費者心理的洞察、影響消費者行為、衡量消費者變化,並且通過一些數據分析幫助賣家做出行銷決策。新行銷不僅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創造和引導消費者需求。對於客戶的需求能準確的洞察以及引導賣家定位目標人群跟市場,並且把投放策略做得更完整,這些最後其實都離不開行銷數據來協助跟支撐。

文章標籤

程子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xels-valeria-boltneva-1683545.jpg

 

最近的鮭魚之亂持續延燒,活動一開跑就吸引全台百餘人改名「鮭魚」,引起很大的話題跟討論,壽司郎活動主要主打鮭魚壽司,只要名字內有「鮭魚」兩字,同桌餐點就能免費食用,很像大家以前很多遊樂園會玩的「身分證字號活動」,憑身分證上的數字,不定期能免費入場玩,就行銷觀點來說,其實是很簡單的活動企劃,但透過去製造話題,來炒熱整個話題,才是話題能不能被注意的重點。

 

壽司郎這波活動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討論能量,主要是壽司郎以「名字」來做宣傳,吸引很多年輕人為了搶便宜去改名,當然會有人覺得這行為很蠢,很容易激起年輕人跟覺得為了鮭魚去改名不以為然的人的對抗。而壽司郎透過這兩方的論戰,造成網路上越吵越兇、話題越來越熱。透過對立面的吵架與激辯,這也是壽司郎這波操作高明的關鍵。這是個特別成功的行銷案例,主因在於他用非常低的成本,獲得巨量曝光跟聲量討論。

 

其實如果是平價壽司店,食材成本都不高,但短期曝光中,壽司郎取得「品牌效應」、「素材」、「品牌文化」這3大成效。整體行銷效應來看,在沒吃過或是不了解壽司郎的消費者,就很容易憑這次活動印象選壽司郎,所以不論其他行銷的情況下,壽司郎已經成功讓消費者留下印象(當然好壞都算)。當然這幾天各種新聞不斷的轟炸,加上超多粉絲團做二創的創作,另外還有Youtuber主動業配。小編認為應該會有一堆美食Youtuber趁這波熱度,去試吃看看,而企業如果要請這些網紅,那行銷金額可是很嚇人的。

 

但這波最賺的應該是壽司郎的品牌文化,這活動討論聲量很驚人,活動跟品牌名其實已綁在一起,或許可以學電商的購物節這樣,每年換個海鮮商品再玩一次,還可以每年再喚醒用戶的記憶一次。或許做個5年,這活動就會變成壽司郎的特色活動也說不定,只要有人想要吃鮭魚壽司,就會連想到壽司郎,這就是品牌符號跟定位的效應。根據壽司郎統計,截至17日統計,全台共有186名鮭魚前往用餐,參加活動的用戶持續增加中。

 

文章標籤

程子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