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肉粽」這一儀式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充滿神秘色彩,彰化一帶特別忌諱吊死之人的怨氣未散,可能會「捉交替」(讓他人接替亡者的位置)。電影選擇以此為主題,成功建立出極具在地特色的恐怖氛圍。從儀式的細節描寫,如繩索的處理方式、燒化地點的選擇,到村民對此事的忌諱態度,皆能感受到民俗信仰與現代社會的交錯影響。
吳家維作為電視臺工作者兼YouTuber,個性較為理性,影片一開始,他對靈異事件持懷疑態度,認為「送肉粽」只是民間習俗。然而,當一連串的死亡事件發生後,他的態度逐漸轉變,從旁觀者變成受害者,這樣的角色弧線增添了層次感。林書儀則是電影的情感核心。她的故鄉正是事發地點,當她發現死者竟是自己昔日的高中同學時,那種震驚與不安透過細膩的演技展現出來。隨著她挖掘過往,觀眾也跟著進入她的回憶,慢慢拼湊出過去的真相。阿怪則是電影中的「膽小但忠誠」角色,負責帶來些許幽默感與緩解壓力。然而,隨著故事發展,他也逐漸被捲入恐懼之中,最後甚至成為受害者之一,讓觀眾更感惋惜。
這部電影的核心不只是靈異事件,而是探討了校園霸凌的長遠影響。書儀的高中回憶逐漸浮現,揭露了她與這群同學之間的過去:當年某位被霸凌的同學選擇上吊自盡,而現在,那些加害者一個個死於相同方式,似乎象徵著亡靈的復仇。
電影的敘事節奏掌握得宜,前半段主要以調查為主,透過家維的攝影機視角,觀眾彷彿跟著一起挖掘真相。後半段則逐步推向高潮,隨著死亡人數增加,氣氛變得愈發緊繃,最後的揭曉更讓人毛骨悚然。電影的結局留給觀眾思考空間——究竟這場死亡風波是鬼魂復仇,還是因內心愧疚而產生的幻覺?當年未能阻止霸凌的旁觀者,是否也應該承擔責任?那些曾經選擇沉默的人,內心的恐懼與罪惡感,最終也成為壓垮他們的「無形繩索」。這部以「送肉粽」儀式為背景的恐怖片,成功融合了台灣民俗與社會議題,使得影片不僅驚悚,還帶有強烈的情感張力與反思。
導演在氛圍營造、角色塑造與劇情安排上皆有出色表現,尤其是將校園霸凌與靈異復仇的主題緊密結合,使得故事更具層次感。這不僅是一部讓人背脊發涼的恐怖片,更是一部警示社會的作品,提醒觀眾霸凌的後果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深遠。